W66利来国际(中国优质)股份有限公司W66利来国际

东方文化

Corporate Culture
榔头火焰锤炼闪光人生
——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

W66利来国际(中国优质)股份有限公司

王品盛简介:

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54年5月出生,1975年7月毕业于东风电机厂技校,并参加工作进入东风电机厂焊接分厂担任冷作工。2004年荣获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, 2008年当选北京奥运乐山站火炬手,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
作为中国W66利来国际集团四川东风电机有限公司的一名冷作工,王品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,三十余年在实践中钻研,熟练掌握水轮机转轮、蜗壳、机座、凝汽器等冷作技术,攻克了一个个难题,成为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,员工们把王品盛誉为专挑“高难度”的人。

从2000年起的10年间,王品盛完成了相当于20年的工作量。从事冷作工35年,王品盛集各种荣誉于一身:2004年荣获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, 2008年当选北京奥运乐山站火炬手,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。2006年,王品盛还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100集纪录片《中国劳模》100个拍摄对象之一。

三十五年冷作,坚守成一座岁月的丰碑

1975年,王品盛热辐技校毕业进了东风电机厂,被分到了焊接车间当冷作工。刚进厂的王品盛看不懂图纸,尺寸计算困难,干活不知从何着手。要知道, 冷作是焊接工种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工序之一,需要钳工、焊工、数学、电工等多项基础知识,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冷作工,放样、矫正、成型、装配等十八般武艺必须样样精通。于是,干一行爱一行的王品盛硬是笨鸟先飞,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文化技术补习班,一字一句地硬啃冷作技术知识。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,王品盛从头学起,给师傅“打下手”时,他仔细观察,记下每一个技术要领,别人下班了,他又找来图纸反复对照琢磨,再进车间实地“演练”,走路、吃饭都在思考冷作技术,家里也成了教室,摆满了图纸与冷作操作书籍。

有一次,王品盛把电站用的一台肘管装好后,发现左、右两端离标准尺度均有误差,其中左端长于标准尺度100毫米,右端则短于标准尺度100毫米。王品盛想到这样会使电站设计达不到要求,急得几天吃不下饭,通宵失眠。后来,他终于冥思苦想出一个办法,把另一台肘管的前半部与这台肘管的前半部对换,误差顺利解决,为企业避免了损失。

苦干加勤思,王品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,逐渐掌握了冷作技术,从“门外汉”成为了厂里的冷作尖子。三十五年的工作中,他始终任劳任怨,拼搏奉献,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技术要求高、装配难度大、生产周期短的关键部套件装配。而且无论是哪一类产品,王品盛都严格按照图纸要求,确保了质量和进度的要求,一次检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%以上。

由于长期在高温和电弧光环境中工作,王品盛的皮肤泛着引人注目的嫩红,双眼一见强光就直流眼泪,手上的皮肤无数次地脱了又长,长了又脱,腿上也密密麻麻地满布几十上百个烫、碰、撞伤的疤痕……但却换来了数年如一日,加工所有产品部件一次检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%以上。

撩起了王品盛的裤管,他的两条小腿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几十上百个疤痕,大的似铜钱般大,小的也有指甲盖般大,有的是搬动、摆放工件使之成型时磕碰的,有的是工件成型定位点焊时焊花飞溅灼烫的。这些疤痕,是王品盛三十五年冷作生涯的有力见证。

挑战“高难度”的人

在过去的35年时间里,解疑克难之事成了王品盛的“家常便饭”。

2001年3月,公司接到出口德国沃尔沃公司的工程机械产品———稳定架的订单。该产品技术要求高,对东风装配与焊接技术都提出了严峻挑战。为此,东风专门成立了由各工种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,王品盛以其精湛技术和突出表现被任命为组长。稳定架焊缝多且集中,焊接变形是最大的难题,其中一些部件要求不经机械加工,表面不平度不超过0.5毫米,加工出来的孔同轴度必须控制在误差0.01毫米以内。这样的技术要求,几乎是冷作工无法逾越的“高难度”。在接下来的10多天时间里,王品盛带着攻关小组上百遍分析研究图纸,无数次探讨装配方法和步骤,尽量把可预见的问题考虑周全,确保万无一失。当采用手工加“反变形”及“火焰校形”等技术手段,生产出完全满足图纸和工艺要求的产品时,熬红了眼睛、瘦了一大圈的王品盛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此后,王品盛一鼓作气,带领攻关小组相继攻克了前后机架、动臂等装配难关。在批量生产过程中,王品盛及其攻关小组创下月生产50台稳定架的纪录,确保了生产周期和质量。德国沃尔沃公司接件验收的工程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:“你们做得最好!”

2003年8月初,王品盛主动向公司“揽”下广西思安江电站两台蜗壳的装配任务。该任务生产周期只有20天,其时,正逢出口德国工程机械产品生产的紧要关头,冷作小组5名技术人员只能抽出2人参加蜗壳装配。为了赶工时保质量,王品盛与另一名电焊工交叉作业,两台蜗壳同时装配,常常是这台蜗壳里装完一节又立刻转移到另一台蜗壳。室外气温高达30多度,钢板蜗壳里更是酷热难耐。20天里,王品盛每天都在蜗壳座环中爬上爬下,在壳节里钻进钻出,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,保质保量完成了两台蜗壳装焊任务。

2004年10月的一天,下班几小时了,王品盛还在车间忙碌着。从装配、焊接、打磨、入库,云南熊家沟电站蜗壳的装配任务,必须在4天时间完成。王品盛硬是带着大家经过2天2夜的奋战,如期完成了装配工作,创造了公司蜗壳生产新的周期纪录。

2004年,面对公司上台阶产品——3万千瓦汽发机机座的技术难题,王品盛主动带领攻关小组成员,借来图纸,反复琢磨,无数次地探讨装配方法和步骤。攻坚阶段,王品盛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,研究装配方案,攻克装配难题,将最优的方案应用于机座的装配中, 在他的带领下,3万千瓦汽发机机座装配各项技术难题都得以解决。

悉心传授 不让自己高超技能成为“绝活”

王品盛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,干活时他细心琢磨,仔细推敲,带徒弟时,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的。他总是在教关键技术时,一遍一遍地不厌其烦地给徒弟示范,直到徒弟领悟。同时他还要求徒弟和自己一样,反复练习读图、制图,掌握识图这些冷作工必备的技能。

冷作工是集体操作,王品盛当了20多年生产班组长,深知让年轻人早日成才的重要性。为提高年轻人的技术操作水平,王品盛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年轻职工,如:他运用自如的火焰矫正技艺,可以提高加工工效3倍。他的徒弟李全,参加工作仅5年就成长为一个冷作班组的组长,真可谓名师出高徒。为让年轻人早日挑大梁,他培养了一位年仅35岁的年轻人李业光,接替了自己的班组长职务。经他培养的青工很多已经成长为公司水火电生产的主力军。

“我们的老组长就像一头“老黄牛”,不仅能吃苦,而且肯钻研,在分配工时时又常常‘亏待’自己。”同组的工人们都是如此评价王品盛的。

“全国劳动模范”荣获者